A股市场总有点搞头大的时刻,但谁能预料这次风波会被一对江西兄弟搅得风生水起,直接把贵州茅台拉下了神坛?
有点迷惑,有点好奇,想必不少人都想问一句:寒武纪,到底发生了什么?
一家本来被美国封得快喘不过气、连亏八年的科技公司,是怎么突然上演“王者归来”,市值横跨6600亿不说,疯涨4000%多还让“芯片霸主”英伟达摔了个大跟头?
说实话,光看数字就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,或者是看到了穿越剧一样的剧情。
但细究下来,这背后盘着的,是技术、国际关系、企业心态,还有一小撮看起来“不服输基因”的江南哥俩。
陈云霁、陈天石,名字听着挺文艺,南昌出来的80后,妥妥的学霸。
俩人小时候就开始PK,不是比谁吃得快,而是谁学得快。
哥哥小学还没毕业直接杀进初中,9岁预备役中学生,14岁拿下中国科大少年班,后边中科院读博,成了龙芯项目里最年轻的牛人。
弟弟也不示弱,16岁考进同一个少年班,也混成了博士。
说句实在话,就这出身,甭管走到哪都不怂。
小时候的竞争,到后来分工协作,陈家兄弟一个玩硬件,一个卷算法,专注各自领域,最后凑一块干了票大的——直接把AI和芯片结合,硬生生啃下块还没人敢碰的骨头。
2010年那会儿,墙外的AlphaGo都还没掀起围棋轰动,AI更多是些高校里的冷清讨论。
游戏显卡还是英伟达的主场,芯片做AI是什么体验?没人知道,也没人真看好,但兄弟俩和一批小伙伴没日没夜地“钻牛角尖”。
30平方的小屋里,天天熬夜写代码,写腻了就猜:有一天咱会不会把美国人吓一跳?谁知道,这玩笑,真的成真了。
2014年,两篇论文在学术圈“狠狠刷了个存在”,压了美国专家们一头。
研究的思路不仅新,还得了那种近半个世纪都轮不到中国人登台的奖项。
不夸张地说,那时寒武纪的种子已经埋下,等着开花而已。
技术研发阶段结束,2015年兄弟齐心做出世界第一款面向深度学习的原型芯片。
2016年,寒武纪公司正式上线,腾飞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。
创业初期有多难,现在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。
那会儿市场完全不认这玩意,投资机构听说“国产AI芯片”就皱眉头,真没人看好。
但哥哥专心搞技术,弟弟当大股东、负责商业运营。
就这样咬咬牙蹚过来了。
可事还没做大,2022年,美国的重锤来了——直接把寒武纪列进出口管控名单。
台积电不再帮忙生产芯片;高端设备说掐就掐,技术封锁像犯规警告一样一刀切。
这对芯片公司来说就像让人家脱了防护服去打拳赛。
最难的时候,公司营收掉到谷底,短短两年赔了21个亿,就差贴公告喊“随时倒闭,敬请监督”了。
股价接近腰斩,最便宜的时候也就快50元一股。
技术高管离职、业界看笑话……这段时间,估计兄弟俩熬夜写的不只是代码,还有自嘲和抗压心法。
但老陈家的顽强大概有点像闽南人搬石盖屋的韧劲,活是挑头干,心气儿冲着不服走。
人家别人看衰,他不废话,直接往研发砸钱,啥都能抠,就是技术创新一点不砍。
每年哪怕亏,还硬是维持十亿起步的研发额度。
还真别说,这种咬牙坚持在考验人的时候显了精气神。
自研7纳米芯片上线,叫“思元590”,性能直接和国际巨头叫板。
更牛的是,这颗芯片支持国内所有主流大模型。
可问题又来了,东西牛不牛你得有市场卖。
偏偏国外英伟达赖在阵地不撤,用户习惯“进口货”,寒武纪一开始连销售路子都难铺。
转机来得很戏剧——美国以为封锁就行,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。
2024年禁售A100芯片,国内一下子要找替代者,寒武纪站出来正好补空白。
过了一年,美国又禁止H20芯片,中国市场再一次推着寒武纪前进。
大环境风一变,公司直接起飞。
新订单像赶集一样往里涌,寒武纪的业绩一路飘红,2025年营收飙到近29亿元,不只是翻身,是沙滩上跳起了高空转体四周半。
净赚十个亿,年增长率说出来动静都大,4347.82%是什么概念?就是你本来以为彩票只有一次中奖机会,结果连续压中了头奖。
市值超过了贵州茅台,投资圈的老人都得感叹一句:这波操作,谁能想得到?
英伟达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300亿美元,寒武纪却成新贵登基。
这场技术对决,看似是市场和政策的变迁,实则藏着初生牛犊的倔强。
陈天石现在身价1700多亿,榜上一睁眼就能和马云比肩,自己却反而总在强调要低调。
说自己是普通技术员,不敢盛气凌人。
公司股价旺到飞起,他第一时间劝员工“别飘”,要稳住心态。
没别的,寒武纪成立至今也就4年多,比起英特尔、英伟达,要成长还有很长的路。
在兄弟俩的眼里,“不再被别人卡脖子”才是真的终极目标。
资本市场这热闹,终归只是“阶段性鼓掌”。
技术底座打得牢,才算有话语权。
回头看,这三年的逆袭仿佛现实励志剧。
从被封杀、亏损、边缘化,到营收暴涨、身价水涨船高,一步步把悲壮走成了高光。
有人说寒武纪是运气好,赶上大风口才“换道超车”。
但换个角度想,没有十几年死磕AI和芯片的底子,临阵你哪有筹码?
再说了,时代红利每个人都能遇上,真的是谁都敢上手?
关键还是有没有提前想、提前做、敢死磕、死磕到底。
技术的事,没有捷径,只有汗水和一次次的夜以继日。
过去中国科技界吃过不少苦头,芯片更是几辈人的心病。
老说“卡脖子”,每一波升级,每一次被限,都像在喉管上卡了一块石头。
这次寒武纪的爆发,某种意义就是一场卡点反杀。
既有天时,也有地利,更有一批人拼命摆脱束缚的意志。
国际竞赛不可能靠求人,同情分就是笑话。
想站上AI芯片金字塔,不努力搞研发,等着天上掉馅饼?
不存在。
但理性点说,寒武纪现在的表现,不过算刚“气候初成”。
在全球范围比拼,还远没到everyone都服气的地步。
外部环境怎么摇摆,自己基础有没有扎稳,才是下半场的悬念。
芯片研发本身就是烧钱机器、试错成本极高。
技术、生态、市场、供应链,每一环咬得紧,掉链子都可能一招归零。
寒武纪这波涨幅刺激,但不是终点,能不能稳扎稳打,持续突破,是不是还能再带出一波中国原创“AI芯片大爆发”?
这才是最大看点。
细想下,这未尝不是给所有科技创新公司的“高分教材”:
封锁来的时候别慌,市场沉寂的时候别停,背后那点看不见的研发投入,只要坚持,迟早有弹回来的一天。
管你是学霸男孩,江南兄弟,还是默默努力的小团队,只要不认怂,就总有翻身机会。
那就继续看下去吧——也许下一个爆发的,不在风口浪尖的寒武纪,也可能是还没被看好的下一个“后浪”。
网友们都炸锅了:“国产芯片靠自己站起来,才是真本事!”
你怎么看?欢迎留言聊聊,寒武纪这场大戏,你最想看到什么结局?
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倡导文明、健康的社会风气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。
配资盘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