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欧的雪,下了又化,化了又下,三年多了。战场的泥泞里,除了残骸,似乎什么都没剩下。我们天天盯着地图上的红蓝箭头,讨论着谁又占了哪个村庄,却好像都忘了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这场仗,打到今天,到底是为了谁?
基辛格这个老狐狸,十年前就念叨着,说乌克兰这地方,是棋盘,不是棋手,千万别成了大国角力的牺牲品。一语成谶,代价是整整一代乌克兰人的血。而那个远远坐着的棋手,一边递着刀子,一边嘴里喊着加油,算盘却打得噼啪响。
超过1300亿美元的援助,听着是天文数字,是泼天的恩情。但如果有人告诉你,这笔钱大部分都在美国国内“一日游”,你信吗?
军火商的算盘珠
战争是什么?对普通人来说是妻离子散,是回不去的故乡。但在另一些人眼里,它就是一张张写着天文数字的采购订单。
五角大楼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,军火订单量翻了三倍不止。那些标着“援乌”的款项,绕了一圈,又乖乖流回了洛克希德·马丁、雷神这些军工巨头的金库。阿拉巴马州的火箭弹工厂,恨不得把生产线安上风火轮;亚利桑那州的导弹车间,工人三班倒,比华尔街的交易员还精神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真正的高手,玩的是“一鱼两吃”。欧洲兄弟们被忽悠着,哭着喊着跟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说了拜拜。转头一看,大西洋上飘来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船,价格牌上赫然写着——涨价400%。
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没忍住,一句“我们失去了廉价能源和工业竞争力”的哀叹,道尽了欧洲当下的辛酸。华盛顿用盟友的钱包,养肥了自家的军工复合体;用乌克兰人的命,给俄罗斯慢慢放血。这场战争,对美国来说,简直就是一台完美的“战略提款机”。
制裁大棒挥了个空
按着剧本走,此刻的俄罗斯应该早已经济崩溃,内部四分五裂。可现实呢?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,软绵绵的,还把自己手给震麻了。
西方企业像退潮一样撤走,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。你猜谁来了?当中俄签下那份包含79个大项目的《远东开发路线图》时,白宫的脸色估计比调色盘还精彩。
双边贸易额飙到2448亿美元,翻了一倍还多。乌拉尔山以东,中国车企的组装厂灯火通明。现在俄罗斯的大街上,跑的三辆车里,就有一辆挂着醒目的中国车标。
更别提那些源源不断的电子元件和工业机床,它们顺着黑海航线,支撑着俄罗斯的民生经济。这可把美国给气坏了,天天嚷嚷着中国在输送“军民两用”物资,制裁大棒挥舞个不停,还拉着欧洲盟友一起喊。在他们眼里,跟俄罗斯做生意,就是“为战争续命”。
可问题是,这生意做得光明正大,既没违反国际法,也没碍着联合国什么事。说白了,当能源管道和中欧班列把欧亚大陆的两端紧紧连在一起时,那道所谓的制裁铁幕,早就被钻成了筛子。
撕破脸皮不装了
其实,美国真正睡不着觉的,哪是因为几单中俄贸易。它真正恐惧的,是中国不再扮演那个它曾经熟悉的角色了。
以前多好啊,美国负责吃肉,出技术、出品牌、出标准,中国就负责在后面吭哧吭哧地拧螺丝,挣点辛苦钱。可现在,这剧本演不下去了。
特斯拉的上海工厂,一年贡献了全球过半的产能,老板马斯克都乐开了花。可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回应是什么?反手就给中国电动车来个100%的关税。这种拧巴操作,把“我可以靠你挣钱,但你不能比我牛”的霸权心态,暴露得一览无余。
从贸易战到芯片禁令,再到各种实体清单,牌打了一张又一张,就是想把中国向上爬的梯子给抽走。俄乌战争的爆发,简直是天赐良机,正好把这层经济打压的窗户纸,换成“维护世界和平”的道德牌坊。
结语
回头看看,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,美国花了135亿美元,把战后的欧洲牢牢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。几十年后,相似的剧本想在欧亚大陆重演,但这次的观众,似乎不那么买账了。
当“一带一路”的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,当雅万高铁在印尼雨林中飞驰,当中国调解下的沙特和伊朗一笑泯恩仇,世界已经听到了另一种声音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顶着压力反对制裁中国,沙特王储萨勒曼面对华盛顿的压力,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,东南亚国家更是对芯片禁令集体“打太极”。
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,当华盛顿还在迷信航母、制裁和“价值观同盟”的时候,北京正在用高铁、港口和贸易,编织一张完全不同的网络。
到底是用枪炮和隔阂来定义世界,还是用道路和桥梁来连接彼此?答案,也许就在深圳港永不停歇的龙门吊上,就在中欧班列横贯大陆的轰鸣声里。毕竟,能定义文明高度的,从来不是毁灭了多少,而是建设了什么。
配资盘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